广告
您当前的位置 :重庆热线 > 资讯 >  内容正文
投稿

中考全面改革看艺术生如何掌控未来“时代命脉”

重庆热线 2021-03-25 16:37:06 来源: 阅读:-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体育、美育的高度重视,不少省份已经宣布将体育、美育纳入中考范畴,这一举措也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22年覆盖全国!

一、谈谈美育观——美育初衷&将美育融入生活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由德国诗人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所创。在中国,1901年蔡元培在其《哲学总论》中首次使用“美育”一词,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曾有西方美育研究者将美育的基本功能归纳为:首先,美育的首要价值在于欣赏艺术美,培养人的情思与意趣。其次,美育培养了人们的审美眼光,由此可以以积极方式改造自身与世界。再次,美育有助于从“人文教育”的角度培养“批判思维”。最后,美育可以提高人们对文化多样选择的尊重与理解。

在哈佛大学的最新教改当中,以“审美”取代了“艺术”作为课程核心。哈佛大学对“审美与阐释理解”类的课程要求是全面的:


首先,启发学生形成批判性技巧使他们获得审美敏感性和诠释的能力;

其次,对于原文的文本、单一或多维媒介的艺术作品进行导读;

再次,教导学生在理论框架下如何分析作品;

最后,如果可能,还应参与到课堂之外的实践之中,如参观展览、观看表演和进行诵读,抑或与演员、导演、策划人进行交流,抑或让学生直接进行创作。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曾经说过,500年前的达·芬奇,他既是一个大画家,同时也是一个发明家。他的许多奇思妙想,似乎印证了未来。那么在我们许多的大科学家那里,比如说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先生,李政道先生,他们都特别重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都特别注重通过培养审美感受力,来增加科学发明和发现的能力。

目前纳入美育范围的艺术教育所涉及的艺术不够全面,大部分集中于音乐与美术课程上,一些对年轻一代产生极大影响的艺术类型,如影视、小品、电脑、流行音乐等,并不包括在艺术教育课程之内。


审美能力中的审美技巧也不仅是艺术传达的技巧,也有生活中的审美传达技巧,包括穿衣打扮、行为举止如何得体优雅等塑造自己形象的技巧,如何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显示出审美修养等。从穿衣打扮到装修、装饰无不渗透着我们的审美观念,而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审美关乎品味和修养。


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时同样如此。一直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智育、德育、体育可穿插于日常且易操作,而美育无论对于家长、老师还是学校都需要更多的美学修养和专业知识,还需要专门的时间和活动来进行,所以容易被忽视。

二、正视美育中的“问题”——美学教育大多徒有表面

大多数在应试教育中成长的家长,出现“应试遗传”现象,对后代教育仍习惯以分数论英雄,重技巧轻美育的现象有增无减。


比如,目前艺术高考对考生文化分数要求之低,造成了大量文化课基础较弱、却无艺术爱好或天赋的学生选择参加短期美术培训班,以求在数月的突击训练下取得某所艺术院校的录取通知书。一些普通学校仍然存在着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对于当前美育发展现状,从需求面看,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美育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层次,涉及人格的健全、人与人相处的和谐等方面,从而实现心灵的愉悦。伴随中国社会发展,人们对于美育的需求愈发明显。但存在的问题依旧需要正视:


◆艺术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

目前艺术教育,很多人主要抱着多学一门技能的心态,偏向艺术朝着实用化,功利化发展。


◆艺术教育目标确立与实现存在的问题

艺术教育目标是使人有实际欣赏美的能力,并在艺术上具备一定的技能。要提高艺术欣赏能力,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只单纯地注重对技能的学习与对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人本身对于美的感受,与自身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上有所差异的问题。


◆艺术教育内容选择上存在的问题

教育应朝着对艺术的理解、对知识水平的把握上全面的改变发展方式。


◆艺术教育、活动组织方式上的问题

艺术教育在活动组织上的单一性极大局限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具体体现在教育方式的单一性方面,必须面对面的授课方式,会造成不必要的时间和交通成本的增大。


三、抓住时机掌握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培养

2021年3月13日,上海英创学院重磅登录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这也是“独具艺术特色的国际学校”与“国内+国际升学双轨道”的新概念首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上海英创学院当日在活动中展示的“全息影像投影”装置艺术,在人群中可谓是独树一帜的风景,引人入胜,备受学生与家长们的关注与青睐,吸引了一大批前来了解科技艺术、创意艺术的家庭。

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 · 嘉宾采访

上海英创学院招生总监:袁黎苏


我们制定的规划,会分成长、短期的。然后还要结合孩子自己本身的兴趣、性格、包括能力特征,结合学生学术课程的一些需要,综合进行升学规划。


我们旨在培养更多具备国际创意思维、中华艺术底蕴、现代时尚品位的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摘自3月13日采访现场


新闻采访回顾

科技创造未来、艺术构造未来的话题如今已不再是什么热点,真正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去影响“祖国的未来”。该如何正确的看待国际化的艺术教育,走进3月13日现场听听袁黎苏是怎么说的。


记者:

家长们对于孩子做国际教育方面规划的时候

您觉得什么样的学龄阶段最为合适?


袁黎苏:

做规划对于每一个学生以及家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早规划一定会比没有计划去做一些事情要来得好。


无论在哪个年龄层,我们都应该对于孩子就现阶段的长期以及短期学习计划做一个规划。我们制定的规划,会分成长、短期的,还要结合孩子自己本身的兴趣、性格、包括能力特征,结合他学术课程的一些需要,综合做一个规划。说哪个学龄比较合适的话,应该是在每一个重要节点的时候,比如说小升初、初升高,包括高中升大学的时候,都需要规划。


记者:

咱们学校最看重学生的哪些特质呢?


袁黎苏:

因为我们学校它比较特殊,上海英创学院本身是一所体制内与体制外双轨的艺术类特色高中,所以对每一种学生来说的话,我们本身都是非常欢迎的。


但是,作为艺术特色学校的话,我们着重是培养有中国以及国外艺术特长,包括他有一些对时尚的品味,还有一些比较好的艺术审美和比较好的艺术兴趣方向爱好,这样的学生我们都是比较看重的。


记者:

您觉得上海英创学院和其他学校

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哪方面呢?


袁黎苏:

其实还是有蛮多不同的。因为上海英创学院办学宗旨结合了上海市教委的体制内艺考方向的学生培养,所以我们是典型的双轨艺术特色高中。


学校的一些硬件配套设施、学生的课外活动,包括我们很多的艺术的实训,像Workshop,Art studio ,还有一些Fashion Show,我们都会定期让学生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并且我们授课的艺术模式,都是沉浸式的,用到了很多全息影像,3D技术,包括我们科技与艺术这个方向的结合,还有数字媒体专业特色课程,都是和其他的国际学校有很大的区别。


作为深耕于国际化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袁黎苏给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于升学规划的理念及国际教育中择校干货。针对到现场了解国际艺术教育的家长,袁老师也悉心的给予了指导与建议。


上海英创学院是一所全日制艺术特色寄宿高中。除了传统普通高中课程外,学校开设艺考班(传媒、美术与设计)及国际IGCSE和A-Level课程,学制3-4年。学校课程设置无缝衔接大学专业,学生可近距离体验艺术产业顶尖资源。我们的目标是将艺术融入生活,激发学生灵感,为中英两国培育更多艺术人才。在艺术教育的路上,我们始终坚信创造的力量,用艺术构筑花圃、让菁英浸染人生,创造未来!


学校国际部课程引进英国教育资源、外籍教师管理团队、外籍艺术总监进行授课,目标世界顶尖美术学院及TOP30知名院校艺术专业。国内普通高中可共享艺考、国际部教学及艺术行业资源,为学生选择本科专业、职业规划做好铺垫工作;学校艺考部课程是由上戏退休教授、杰出青年毕业生授课,升学目标是国内顶尖美院及985大学艺术专业。


(正文已结束)

推荐阅读:齐鲁信息网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营销服务 - XML地图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TXT
Copyright.2002-2019 重庆热线 版权所有 本网拒绝一切非法行为 欢迎监督举报 如有错误信息 欢迎纠正